首页 | 部门简介 | 管理制度 | 学术专家 | 科研机构 | 科研简报 | 成果转化 | 学风建设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专家>>专家信息>>正文

张勇
2014-09-23 15:22   审核人:

基本情况

姓名:张勇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6.12

职务/职称:副院长/教授

所属院/系/部/科研机构:天津市运动生理与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健康与运动科学系

导师资格:博士生导师

电子邮箱:yzhang@tjus.edu.cn

所属学科与研究领域

所属学科:运动人体科学

研究领域:细胞与分子运动生理学:运动氧化应激与线粒体生物学;运动健康与线粒体质控。

主要教育经历

1.1982年毕业于湖北大学生物学系生物学专业,理学学士;

2.1993年毕业于天津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专业,教育学硕士;

3.1996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专业,教育学博士。

主要学术兼职和社会兼职

1.天津市高校第二、三期重点学科(重中之重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带头人、第四期重点学科——体育学学科带头人;

2.天津市运动生理与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

3.2001-2002年受聘担任澳大利亚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运动科学与体育管理学院国际访问教授;

4.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

5.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6.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兼职教授;

7.西安体育学院兼职教授。

8.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6-);

9.应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02-);

10.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2008-);

11.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运动生理学组组长)(2006-);

12.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应用基础研究学组组长)(2010-);

13.华人运动生理与体适能学者学会(The Society of Chinese Scholar of Exercise Physiology and Fitness, SCSEPF, HK)副理事长(2004-);

14.亚洲线粒体研究与医学学会(Asian Society of Mitochondrial Research and Medicine, ASMRM)理事(2008-);

15.中国线粒体研究会(Chinese Mit)理事兼秘书长(2005-);

16.教育部全国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7.天津市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

18.天津市生理科学会副理事长;

19.天津市细胞生物学会理事;

20.天津市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1.天津体育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2.《J ExerSci Fit》、《Front in ExercPhysiol》、《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生物医学》(台湾)和《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编委。

23.《Am J Physiol》、《PLoS ONE》、《J Sports Sci Med》、《Life Sciences》等期刊审稿人。

24.国家级精品课程《运动生理学》(2007,主要负责人);

25.天津市市级优秀教学团队《运动生理学》(2009,负责人);

26.天津市高校“运动线粒体生物学基础与应用创新科技团队”(2014,学术负责人)和“运动生理学教学团队”(2013,负责人)。

主要学术成就

主要科研(教学)项目(课题)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津市社会发展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应用基础项目和国际合作和企业委托项目等30余项。承担的主要项目有:

1、 骨骼肌释放"运动因子"远程调控心衰心肌线粒体稳态。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4JCZDJC36600)2014-2017(PI)

2、 Irisin作为增龄相关骨骼肌线粒体功能血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0454)2014-2017(PI)

3、 速步、乳用、耐力马新品种(系)培育及良种扩繁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耐力马体能与速步马技术调教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及运动能力分子标记的探索。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D44B01-02)2012-2015(PI)

4、 体育锻炼促进体质健康机理的研究:运动增进衰老骨骼肌有氧能力的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2012BAK21B03-3)2012-2015(PI)

5、 运动干预衰老性肌萎缩:活性氧和线粒体稳态的调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31110103919)2012-2016(PI, USA-PI Prof. Ji)

6、 线粒体营养素运动功能食品研发。陕西戎兴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究项目。(Co-PI,PI:Dr. Liu JK)

7、 线粒体移动参与骨骼肌有氧能量代谢调节的分子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1040)2011-2013(PI)

8、 增龄和预运动训练在MPTP致小鼠帕金森发病中的作用:线粒体自噬途径的分子生理学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00523)2011-2013 (Co-PI)

9、 mtDNA多态性与纯种赛马运动耐力运动能力的关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澳科技合作特别基金项目(30910241)2010-2012(PI)

10、线粒体质量控制在运动防治重大疾病中的作用。天津市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计划专项.(No. 10SYSYJC28400)2010-2014(PI)

11、骨骼肌线粒体分子生理的整合机制在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作用和运动调控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1214)2009-2011(PI)

12、第5届ASMRM-Chinese Mit’2008国际学术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30810303088)2009-2010(PI)

13、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动态变化在运动能量代谢适应中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1048)2008-2009(PI)

14、活性氧在运动诱导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中的信号作用及其调控因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837)2006-2008(PI)

15、运动防治骨骼肌退行性改变的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天津市社会发展重大科技攻关项目(05YFGDSF02100)2005-2010(PI)

16、运动诱导的线粒体活性氧生成及其对能量转换的调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638)2003-2005(PI)

主要学术(教学)论文

1. 薄海,姜宁,张子怡,吉力力,张勇*.运动与健康:从运动健康效应评价到运动模拟药物开发.生理科学进展,2014,45:251-256

2. Wen L, Jin YH, Li B, Sun SU, Chen SX, Zhang S,Zhang Y, Svenningsson P. Exercise prevents raphe nucleus mitochondrial overactivity in a rat depression model. Physiology & Behavior, 2014, 132:57-65(IF=3.031)

3. Jiang N, Bo H, Song C, Guo J, Zhao F, Feng H, Ding H, Ji LL,Zhang Y*. Increased vulnerability with aging to MPTP: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mitochondrial dynamics. Neurological Research. 2014, 36(8): 722-732 (IF=1.182)

4. Zou X, Yan CH, Shi YJ, Cao K, Xu J, Wang X, Chen C, Cheng L, Li Y, Li H, Zheng AD, Pang WT, Zhao JL, Zhao F, Lu WY,Zhang Y, Liu JK, Feng ZH.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obesity associate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pomegranate with its active component punicalagin. Antioxidants & Redox Signaling 2013, DOI: 10.1089/ars.2013.5538 (IF=7.018)

5. Ding H, Zhang ZY, Zhang JW,Zhang Y*. Role of 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 on Exercise-induced Health Adaptation. Chin J Appl Physiol. 29(6):543-552 (English)

6. Ji LL,Zhang Y. 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Exercise: Role of Redox Signaling. Free Radic Res. 2013,doi:10.3109/10715762.2013.844341 (IF=2.878)

7. Bo H, Jiang N, Ji LL,Zhang Y*. Mitochondrial redox metabolism in aging: Effect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s. J Sport Health Sci. 2013,2:67-74 (IF=1.227)

8. Feng H, Dickman J, Kang C, Koenig R, Awoyinka I,Zhang Y*, Ji LL*. Training-induced mitochondrial adaptation: role of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coactivator-1α, nuclear factor-κB and β-blockade. Exp Physiol,2013,98 (3):784-795 (IF=3.331)

9. Feng ZH, Bai L, Yan J, Li Y, Shen W, Wang Y, Wertz K, Weber P,Zhang Y, Liu JK. Mitochondrial dynamic remodeling in strenuous exercise-induced muscle and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Regulatory effects of hydroxytyrosol. Free RadicBiol Med, 2011, 50:1437-1443 (IF=5.707)

10. Ding H., Jiang N., Liu H., Liu X., Liu D., Zhao F., Wen L., Liu S., Ji L. L*.,Zhang Y*. Response of mitochondrial fusion and fission protein gene expression to exercise in rat skeletal muscle. Biochim Biophys Acta, 2010, 1800(3):250-256(IF=4.663)

11. Bo H.,Zhang Y*. JI L.L*. Redefining the role of mitochondria in exercise: a dynamic remodeling. Ann N Y Acad Sci, 2010, 1201(1):121-128(IF=2.847)

12. Liao P., Zhou J., Ji L. L.,Zhang Y*. Eccentric contraction induces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rat skeletal muscle: role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Am J PhysiolRegulIntegr Comp Physiol, 2010, 298(3):599-607(IF=3.058)

13. Jiang N, Zhang G, Bo H, Qu J, Ma G, Cao D, Wen L, Liu S, Ji L L*,Zhang Y*. Upregulation of uncoupling protein-3 in skeletal muscle during exercise: a potential antioxidant function. Free RadicBiol Med, 2009, 46(2):138-145 (IF=6.081)

14. Bo H, Jiang N, Ma G, Qu J, Zhang G, Cao D, Wen L, Liu S, Ji L L*,Zhang Y*. Regulation of mitochondrial uncoupling respiration during exercise in rat heart: role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and uncoupling protein 2. Free RadicBiol Med, 2008, 44(7):1373-1381(IF=5.339)

主要学术著作

学术(教学)成果奖励(含专利)

1.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4项(1995、1997、1999,第一完成人3项、第三完成人1项);

2.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主要完成人);

3.北京市第四届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奖(1999,主要完成人);

4.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004,第一完成人);

5.天津市自然科学三等奖(2006,第一完成人);

6.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09,第一完成人);

7.天津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主要完成人);

8.国家体育总局优秀教学成果奖(2009,主要完成人);

9.研究论文分获第四、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2006、2007,通讯作者)。

人才计划和荣誉称号

200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更新时间20149

关闭窗口
· 转发关于推荐第八届中国体...  
·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征集2024...  
· 关于转发《关于“第二十届...  
· 关于转发《中国体育科学学...  
· 关于举办第九届天津市科普...  
· 关于征集2024年天津市科学...  
· 2023年度天津体育学院科研...  
· 关于征集2024年度国家社科...  
· 我校开展“科研扶植(培育)项...
· 我校组织开展“天体学术大讲堂...
· 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
· 我校本科生王梓城、梁莹荣获“...
· 全国科普日 我校科普实践团参加...
· 科研处举行2017级硕士实习生总...
· 2019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
· 科研处组织第十六届天津市社会...

天津体育学院科研处  地址:天津市静海区团泊新城西区东海道16号

 电话:022-23012624  邮编:301617